網頁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Fluxus

Fluxus 激流派

二十世紀六零年代前期從歐美發展起來的無政府主義思潮,主張個人從生理的、精神的、政治的壓抑中解放出來,反對權威,反對把藝術家區別於一般人,反對把藝術分別為繪畫、雕塑等不同領域,認為藝術與生活應該沒有區別。Fluxus 是拉丁文「激流」(to flow)之意,用來指襲捲各國藝術家的新的藝術運動。







背景:
這個運動之所以被如此稱呼,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道理,主要的形成地點在美國。
 1961年, 馬西納斯(George Maciunas)這位「弗拉克斯」運動的奠基者,
同樣以他為名的雜誌策劃了一場實驗性的音樂晚會,
這個雜誌肩負起「將所有能反映出流動狀態的藝術創建起來」。


藝術家們嚮往一種根本性的改變,遠離抽象繪畫的控制。
「弗拉克斯」,即流動性的生命,是一種精神性的狀態,
一種態度更勝於運動,或者定義一種表現的方式,
他們常以幽默、顛覆性的手法對「對象的象徵功能」(Jean-Louis Pradel, 藝術史學者)加以撻伐。
弗拉克斯是出自於達達主義那種反遵循慣例的觀念,他們催生了一種新藝術,即非藝術,
那就是:非畫作或物體的製造、反音樂、反詩歌,
要從「生活的一些片段中去補捉新鮮的那種狀態」(Catheriene Millet, 女性藝術史學者)已獲得生發的靈感。

1962年9月,首次的「弗拉克斯」節慶於德國的 Wiesbaden舉行,
Ben和 Robert Filliou代表法國「弗拉克斯」運動的成員。
對於 Ben 而言,「所有一切皆藝術」。
當這個運動的編輯者於歐洲到處鼓吹,在1963年他到達法國尼斯時,受到的 Ben接待,
這個運動邁出去並且國際化了。

特色:
各種的折衷主義,既認真又幽默又帶諷刺的宣言,形成弗拉克斯的特質:
觀念、音樂行動、行為藝術、影片、錄影帶、照片、寫作,捕捉日常生活的片段,以達達的精神呈現之(平面的或大半以三度空間形成來呈現)

代表的藝術家:
德國 -白南準(Nam June Paik, 1932- )
            佛斯泰爾(Wolf Vostell, 1932- )
法國 -費里歐(Robert Filliou, 1926-1987)
            班(Ben又稱Benjamin Vautier, 1935- )
美國 -布雷西特(George Brecht, 1925- )
            強森(Ray Johnson, 1927- )

Fluxus from wikipedia

There has never been a universally accepted definition of Fluxus. By its very nature, Fluxus tends to encourage the amorphous over the explicit, and boundary blurring over boundary definition. However, there are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agreed on by most Fluxus scholars, and shared by most Fluxus art and artists:

1. Fluxus is an attitude. It is not a movement or a style.
2. Fluxus is intermedia. Fluxus creators like to to see what happens when different media intersect.
3. Fluxus creators like to mix things up. They use found and everyday objects, sounds, images, and texts to create new combinations of objects, sounds, images, and texts.
4. Fluxus should be simple. The art is small, the texts are short, and the performances are brief.
5. Fluxus should be fun. If it isn't fun, it isn't Fluxus.

To make people free is the aim of art, therefore art for me is the science of freedom." ---Joseph Beuys, 1921-1986

激浪派運動和偶發藝術平行發展,它的先驅者二者都參與。
偶發是種現象,拼湊事件、拼湊材料。
而激浪派是種態度,它的音樂會傾向於鬧劇,嘲弄嚴肅音樂,過程簡單或幽默。
如一杯啤酒,演員上台,把杯子中的酒倒光,完了。或演員上台,對觀眾笑笑,又下台。
這些節目無法定位,他們自己認為具有罕有的新意,原創的。

激浪派的活動出現在60年代普遍性開放與混亂的時代,社會性的目的比美學的更重要。
激浪派的活動不只限於現場演出,郵遞藝術(運用郵寄分發作品)等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都同時出現,並無明確的目的,彼此也不連貫,但它破除舊習俗,成為觀念、行為、錄像等藝術的先驅。

激浪派不是一個現代藝術運動,也不是一個藝術風格,而是一個在1960年代初出現在歐美的鬆散的國際性藝術組織。這個組織中的藝術家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創作活動也各式各樣,作品五花八門,什麼都有,但精神是比較一致的——把藝術弄的不像藝術。


資料出處: 盧人仰的部落格

                智邦公益電子報

                澳門日報

                鳳凰網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白南準似乎是韓國人??